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潍县今山潍坊人,为清代重要的金石学家。清史稿称其所藏钟鼎彝器为代之冠。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亦赞誉其为清代金石学家收藏最富的一位。陈氏藏品质精量富,青铜彝器权量诏版玺印封泥陶文镜鉴刻石砖瓦古币泉范碑帖书画等无所不包,总量超过两万件。其,天亡簋兮甲盘公鼎曾伯簠陈氏十钟与三量等均乃之重器。惟惜陈氏殁后,罹王朝鼎革,时局多变,其众多珍藏遂不幸星散流离。华人民和成立后,潍坊市文博部门得陈氏后裔族人姻娅多所捐赠,并积六十年绍续征集之力,潍坊市博物馆现有陈氏相关藏品三百余件,种类涵盖青铜陶瓷碑版造像手札拓本书法著述题刻祭器等。现对其梳理条述,并略举简要,以窥其金石大家之风采,并祈识者赐教。
拓本
陈介祺秉承朴学金石证史藏古考古传古文字之理念,依托其宏富的收藏,对传拓尤其是全形拓技艺,予以反复实践而积渐创新,强力提升了拓本的文物资料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吴大澂曾赞其拓本之工,亦从古所未有,叶昌炽亦誉其全形拓是拓法为古今第一。潍坊市博物馆现有陈介祺旧藏拓本一百三十余件,所拓内容涵盖铜器陶器砖瓦造像等,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充分展现了陈氏空前的鉴藏成就和出神入化的传拓技术。
西公鼎全形拓本
西公鼎全形拓本。墨拓,纵二百四十五点五厘米,横一百十五点五厘米。鼎通高七十三厘米,宽五十七点三厘米,腹最大径五十八点五厘米。整个器物分十四段捶拓剪裁拼接而成,呈一足在前两足在后形,足部刻印符号清晰可见。与原器相比,所拼接器型尺寸大,鼎腹略深且圆鼓。铭文呈靴状,字口清晰,铜锈分明。拓本钤簠斋藏三代器秦前文字之语海滨病史 收秦燔所不及 十钟主人白文印, 生有三代文字之好 半生林下田间朱文印。陈氏及后人曾递藏公鼎五十余载,该拓本为陈氏原器最早拓本,其用纸精良,墨金纸雪,所拓文字精准,形象立体而富有神韵,存世少见,极为珍稀。
春秋曾伯簠全形拓本。墨拓,曾伯簠是陈介祺约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所收收藏的一件青铜重器。陈氏对此簠异常珍爱,不仅以簠斋为号,以宝簠斋为居室名,并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请张受之为其在匣底和匣前刻张廷济题名和徐同柏释文跋语。一九五一年,陈介祺曾孙媳陈郭组珍将此簠捐赠给山博物馆,后移交历史博物馆今家博物馆。
潍坊市博物馆现藏曾伯簠全形拓本二件,均为原器拓本。其一,纵一百三十四厘米,横五十厘米。簠通高十八厘米,宽三十二厘米,铭文纵十五厘米,横二十点五厘米。器型由十段分拓拼接而成,为簠的侧视全景图。钤簠斋藏三代器海滨病史 收秦燔所不及 簠斋白文印, 生有三代文字之好朱文印。
其二,纵一百七十七点五厘米,横六十七厘米。簠通高十九点七厘米,宽三十一点七厘米,铭文纵十五厘米,横二十厘米。器型分三段分拓拼接而成,为簠的正面全景图。钤簠斋藏三代器十钟山房 秦前文字之语 海滨病史 收秦燔所不及白文印。
两晋南北朝砖拓本四条屏
两晋南北朝砖拓本四条屏。墨拓,纵一百三十六厘米,横二十九点五厘米。拓两晋南北朝砖十二种,其铭文砖九种,画像砖一种,几何纹砖两种,均为陈介祺旧藏,郭麐手拓。其一,拓晋咸宁四年278砖郑君砖鱼玄明墓铭砖三种,钤齐陶父 海滨病史 簠斋 子嘉手拓郭麐字子嘉白文印。其二,拓乳钉菱形纹砖孙君砖孙柱妻鲜于砖三种,钤齐陶父 子嘉手拓白文印。其三,拓乳钉菱形纹砖刘氏砖元嘉十二年435砖三种,钤文字之福 君车汉石亭长 子嘉手拓白文印。其四,拓万世不倾砖荷棨戟武士图砖福字残砖三种,钤君车汉石亭长白文印。
北魏正光六年曹望憘石刻造像拓本
北魏正光六年曹望憘石刻造像拓本。朱拓,纵一百二十厘米,横六十五厘米。曹望憘造像,刻于北魏正光六年525三月二十日,清同治年间在山临淄西桐林庄发现,曾归陈氏所有。一九二一年由上海远公司售予法巴黎博物馆。现藏美费城大学博物馆。此石为造像底座,三面为浮雕画像,一面为题记,鲜活地反映了北魏时期上层人物的服饰和出行仪式,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体现出线描技艺的精湛水。该拓本底石均有密布的鱼子纹,为清代原石刻拓本。
隋开皇十七年张信造像拓本
隋开皇十七年张信造像拓本。墨拓,纵一百二十八点五厘米,横六十一厘米。隋开皇十七年597张信造像,为陈介祺于光绪八年1882所收藏,并为之传拓。其上拓造像四面全图,三面为弥勒佛坐像,一面为观音菩萨立像,下拓造像题记。拓本左侧钤陈介祺簠斋藏石 齐陶父白文印, 半生林下田间朱文印。拓本有陈森于均生陈以正田泮生题跋。
同时,潍坊市博物馆另藏有潍坊市博物馆另藏有钟全形拓本十一种一册,内收陈介祺藏散钟纪侯钟散编钟虢叔旅编钟兮仲钟楚公篆钟邢仁钟仆儿钟厘伯钟虔秉钟等代古钟十一种。拓本所用宣纸坚韧轻薄,墨色淡雅,纤毫毕露,似蝉翼。铜器拓片四册,内收陈介祺藏商青铜器铭文西至战铜戈秦诏版汉代铜器铭文等青铜器拓片七十七件。其锤拓亦是技艺精湛,纹样精美,题铭精准。
书法
陈介祺甫弱冠之年即以诗文名都下,后又以科举进士入值翰林,其书法从颜体入手,早年以楷闻名,出入颜柳之间,兼有颜体的浑厚饱满和柳体的清劲有力。在长期的金石收藏和铭文临摹研究过程,陈氏晚年又提出了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吾师的书学思想,创造出了既有楷书法度,又兼有隶书笔意和钟鼎文神韵的金石书体,在清代书坛自成一家。潍坊市博物馆现藏有其扇面册页条屏楹联信札笔记等笔墨手迹四十余件,从足可窥见陈氏深刻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过人的才华与书法艺术的和谐统一。
陈介祺行书〈世说新语〉补二则扇面
行书〈世说新语〉补二则扇面。纸本,纵十七点三厘米,横五十二点七厘米。释文褚季野语孙安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窥日。’陆士衡入洛,拟作三都赋,闻左太冲作之,士衡抚掌大笑,与弟士龙书曰‘此间有一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以覆酒瓮耳。’后左赋出,士衡绝叹伏,以为不能加,遂辍笔焉。闰四月十八日录世说新语补二则,季宇四弟拂暑,兄介祺。后钤介祺白文印。闰四月,即道光十八年戊戌,1836闰四月,时陈介祺二十六岁。其所书笔画精到,一派儒雅气象。
陈介祺行书溪山松柏七言联
行书溪山松柏七言联。纸本,纵一百二十八点三厘米,横三十一点五厘米。联曰溪山作窗绿,松柏仍当雪后青。款云湘帆表侄雅属,簠斋陈介祺。下钤寿卿朱文印宝簠斋白文印。该联以颜真卿书体为基调,又融入了何绍基书风。纵观整幅作品意气沉着,法备力足,笔墨纯熟,气势贯通,尽显书者学养境界之格,置身彼时书坛,亦可与诸名家比肩,可谓其年时期的代表作。
陈介祺篆书西偏北向七言联
篆书西偏北向七言联,纸本,纵一百十九厘米,横二十一点五厘米。联曰西偏取路横穿林,北向开门倒看松。款云实甫贤甥属,簠斋陈介祺。上联钤君车汉石亭长白文印,下联钤癸未1883簠斋七十一朱文印齐陶父白文印半生林下田间朱文印。此联以篆书为体,间以隶楷笔意,具有端庄典雅古朴清新的韵致。
著述
陈介祺治学矜慎谨严,撰述增删补订皆精益求精,又志于传古,坚持考释为先著述为后之原则,所以生前著述虽丰,但多未定稿刊行。潍坊市博物馆现藏陈氏十钟山房印举钤印本封泥考略石印本簠斋藏镜影印本等相关著述十余种,皆具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十钟山房印举
十钟山房印举钤印本。该书纵二十七厘米,横十七点三厘米,一函六册。褐色木质夹板,两侧为棉绳系装,夹板正偏上题写十钟山房印举,扉页题署十钟山房印举并附题同治壬申海滨病史六十岁作。因卷首有簠斋题同治壬申海滨病史六十岁作,称壬申本。其版式采用两行三列或四列,将玺印钤在第一格板框,其下长条留白,用以考证印章印文等相关信息。陈氏此书收录皆六朝前玺印,开集各家藏印于一谱之先河,将古玺官印秦印姓名印等分类编次,有一印于不同类目屡见者,为集古印谱之空前巨著,可谓印学之宗。其所收古玺印数量之多品类之全名印之多编纂体例之善,前所未有。自陈氏十钟山房印举出,其不仅成为后世古印谱编纂遵循的范例,更对此后古玺印学研究和篆刻艺术发展生了重大影响。
封泥考略石印本
封泥考略石印本。该书函纵二十五点九厘米,横十五点二厘米,一函十册。青色布面四合函套,每册封面贴有黄地印行宋体封泥考略书签,书扉页书篆书封泥考略,牌记海丰吴氏潍县陈氏所藏,辑成十卷,光绪甲辰之秋印于沪上。该书由吴式芬和陈介祺分别汇集而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辑成,光绪三十年1904刊行。封泥考略各卷卷首均列封泥名录,并标明吴藏或 陈藏。内页每面一封泥,附释考文字,双面对翻,每封泥之下均钤有吴式芬双虞壶斋封泥或陈介祺簠斋藏古封泥印记。其所收封泥按汉帝王诸侯郡县乡官新莽私印排序。录封泥八百四十六方,其陈氏藏封泥五百七十五枚,吴氏藏二百七十一方。封泥考略所辑入的封泥是晚清出土封泥时代序列相对完备官私印史料最为丰富的一个系统,是第一部对古封泥进行著录并考释的研究著作,对考证秦汉官署机构职官名称天下县域发展史文字发展史印学史书法和篆刻艺术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簠斋藏镜
簠斋藏镜影印本。该书纵三十三点五厘米,横二十二点二厘米,两卷两册,线装,内收陈氏藏镜一百零八面。褐色封衣,扉页正面印簠斋藏竟镜,乙丑季夏孝胥,背面印蟫隐庐影印。第一二页为簠斋藏镜目录,罗列铜镜的名称,第三页为拓本正文。簠斋藏镜书口印有簠斋藏镜卷上下,首页右上有簠斋藏镜卷上字样,拓有铜镜一枚,两侧下钤簠斋藏古 二百镜斋藏镜二印。该书所藏铜镜,种类齐全,精品突出,对于铜镜断代演变序列纹饰寓意铭文研究传统铸造工艺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题刻
陈介祺所藏刻石十分丰富,另有自书木刻题匾良多。潍坊市博物馆现藏其相关题刻十余件。其,陈洪绶绘苏武李陵图刻石郑板桥删繁领异七言联刻石郑板桥撰重修文昌阁记碑等较具代表性,其不仅充分展现了陈氏深厚的书法造诣,更可见证其为人处世及治学之道。
陈洪绶绘苏武李陵图刻石
陈洪绶绘苏武李陵图刻石。该刻石内容为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为亮工所绘的苏武李陵图。高一百七十三厘米,宽七十五点五厘米,厚二十一厘米。上题洪绶写似先生。时壬申秋暮,坐鲁伯棻昨梦庵。钤印莲子。苏武李陵图轴在亮工去世后,先被清潍县著名收藏家于祉收藏,后归陈介祺所有,陈氏对该画进行考证并题签和跋文。签条陈老迟画苏武李陵故事。海滨病史书。钤印簠斋。跋文栎园先生宰吾邑,有城守功。其属老迟图此,盖自寓千秋之隐疚,与印文‘亮也辜负义之辈’意同,识者勿徒皮相奇古之笔,而能赏其坚心忠骨之神,则为知画意矣。余昔见此‘栎园’二字尚在,不知何时伧父去之。今归育,求记其事,育知赏此,自与皮相异矣。同治癸酉七月廿九日乙亥,海滨病史六十一岁书。下钤陈介祺印 海滨病史两方印。同治癸酉,即清同治十二年1873。此画后辗转归清潍县富绅丁毓庚所藏,丁氏为之刻石,亦含陈氏题签跋文。
郑板桥删繁领异七言联刻石
郑板桥删繁领异七言联刻石。高一百三十七点五厘米,宽三十点五厘米,厚十四厘米。联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右上角钤郑板桥阳文印,下联名款后钤乾隆封书画史疒黎阁阴文印。上联左侧书与韩生镐论文,右侧刻陈介祺跋文板桥先生蕴书卷之秀,发于政治笔墨,此其一事也。同治己巳,陈介祺刻并记。下钤海滨病史 宝簠斋刊阴文印。此石由陈介祺刻于 同治己巳,即同治八年1869。其题跋 蕴书卷之秀,意为培育青年才俊;政治笔墨,意为以文化人治理社会的举措。从陈氏题跋可知,其对郑氏竭心培养提携青年才俊的行为与品行,由衷地折服与赞赏。
郑板桥撰重修文昌阁记碑
郑板桥撰重修文昌阁记碑。此碑撰刻内容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时任潍县令的郑板桥为重修文昌阁撰写的重修文昌阁记。碑高四十六厘米,宽一百二十二厘米,厚十七厘米。横碑竖写,二十六行,每行十二至十三字,通篇二百八十五字。郑氏撰书重修文昌阁记后,便将其悬于文昌阁祠壁上。后为潍县富绅丁毓庚所藏。光绪八年1882,陈介祺将其监刻于石,并在文后补跋云乾隆十五年修祠时,邑令板桥先生为之记,书而未刻石。闻诸故老云装悬祠壁上。杨润轩学录曾锓之木。越一百三十三年,光绪壬午再修,始访求墨迹,抚诸石。次年六月,郭煌高鸿裁王宗彝刘嘉禾嘉颖同立石祠壁。先生不可复作,修文洁行之训犹存。后之读书者,其勉之。史氏陈介祺记。陈介祺为再修文昌阁之事立碑记之,充分表达了陈氏对郑氏兴文事之举的敬仰之情,并希冀后世文人可以之为良鉴,修身养性,求学上进,提振文风。
祭器
陈介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陈官俊是嘉庆道光年间的朝廷重臣,道光帝师并授皇长子读,累官四部工部兵部礼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等。清代不设丞相位,以大学士充丞相职。道光二十九年1849,陈官俊逝于任上。帝诏从优赐恤,赠太子太保,入赐贤良祠,谥文慤。潍坊市博物馆现藏潍县相府陈氏祭器款器物两套,正是其父官至协办大学士时,按朝廷规制定做的一批用于陈氏家庙祭祀之用的器具,其见证了陈氏家族的兴盛与显赫。
潍县相府陈氏祭器款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器
潍县相府陈氏祭器款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器。此组器物计八十一件,包括长方盒方盒长方碟方碟四种器型。长方盒长三十七点三厘米,宽十八点五厘米,高九点六厘米;方盒长十八点五厘米,宽十八点五厘米,高九点六厘米;长方盘长十五点六厘米,宽十二点三厘米,高二点六厘米;方盘长十二点三厘米,宽十二点三厘米,高二点六厘米。长方形盒与方形盒装饰相似,均为四壁直立,下承四足。口边足沿鎏金。器外壁以蓝色珐琅釉为地,心掐丝填红色的宝相花一朵,以绿叶相衬。围辅以缠枝莲纹。花朵硕大,枝叶肥厚,伸展自如。有棕眼底部錾阳文楷书潍县相府陈氏祭器八字双行款。两种碟均为内外壁以蓝色珐琅釉为地,盘心掐丝填红色的宝相花一朵,以绿叶相衬。四及盘外壁辅以缠枝莲纹。整组器物胎体较厚,成型规矩,掐丝细致,填釉饱满,砂眼较。
潍县相府陈氏祭器款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瓷器
潍县相府陈氏祭器款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瓷器。此套器物,包括大碗碗碟盏托等大四种规格,计十九件。大碗口径十点四厘米,底径四点七厘米,高六厘米;碗口径九点九厘米,底径四点一厘米,高五点六厘米;盏托直径分别为八点四至九点三厘米,高一点八厘米;碟直径十点三厘米,高一点八厘米。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以矾红彩绘双龙戏珠纹,翻腾于云海之间。辅以万字锦地纹为装饰。碟,撇口,折沿,浅斜壁,圈足。碟心绘祥云纹围绕海水江崖纹二龙戏珠纹及万字锦纹。圈足内施白釉,以红彩书潍县相府陈氏祭器双行八字楷书款识。盏托,敞口,浅斜壁,心凸起盏槽,圈足。盏槽内绘五朵如意云,与碟纹饰一致。
陈介祺作为学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金石学家,胸怀意在传古,志在为的执着信念,潜心于金石收藏和研究,富藏精鉴,宗仰海内,被后世专家尊为前无古人后无者的金石学大师,其学术成就对传统金石学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文物学印学等多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通过对以上潍坊市博物馆藏陈介祺相关藏品的梳理条述,不仅可以窥见其在金石领域的辉煌成就,也可更深刻地了解认知其藏古考古与传古之志,同时也为研究当时的士人交往社会俗文化风尚等提供珍贵史料,为加强文物的保护研究利用提供积极助力。
原载书法杂志2023年第9期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廖伟夫